儿童美术教育该追求结果还是过程

2018-10-27 21:37:47 yzw

  首先是 高赞的答案,来自一位年轻的美术教师,他用自己教学的例子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理解:

  这是他举的一个例子,4岁孩子画了3颗树,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,三棵树的大体造型是一致的,而如果我们直接让孩子去写生,画出来的树不会是这样的。显然,这样的作品里有成人干预的影子。尽管他告诉我们他只是教会了孩子技巧,而创作部分完全是孩子自己的发挥,但从他展示的其他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成人预设的痕迹:

  这些作品看似是教师精心设计后交由幼儿自由发挥,但其实是为了满足“美”的需求,结果导向的产物。

  而紧跟其后的第二个答案,则直呼反对,他认为这些作品乍一看很是吸睛,实则是老师精心安排后的产物,是为了让孩子体验成就感、让家长看到教学效果的“套路”。

  在孩子实际的创作过程中,孩子只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,如贴碎纸、捏粘土,这些材料本身是美的,做出来的效果自然也美。而背后的构图、色彩、线条等的思考过程,实则完全是由老师代替了。

  显然,他的观点是认为美术应该是过程导向的,不该追求结果。

  美术教育该追求过程还是结果?

  那么,美术教育追求的应该是结果——赏心悦目的作品,还是过程——感受美、欣赏美?这个问题的答案,让我们从西方美术教育中的经典争论——工具论与本质论说起。

  1.工具论

  工具论认为美术是教育的工具,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生长、发展。工具论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,在教学方法上主张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。

  2.本质论

  本质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价值,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。本质论认为美术教育应该遵循科学性和顺序性,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教学。与工具论相反,本质论更注重结果。

  那么3~6岁幼儿的美术教育应该追求工具论还是本质论呢?《指南》中关于艺术领域的一段描述值得我们思考:

 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,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。幼儿稚嫩的笔触、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,成人应对幼儿特有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,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,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“完美”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,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。

  尽管在幼儿美术教育领域,工具论与本质论间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论,但结合《指南》中提出的要求,小编认为还是工具论更适合幼儿园,原因有二:

  ◇受年龄限制,幼儿无法将学到的美术技法迁移到之后的创作中。

  ◇技法的教学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。

  那么3~6岁幼儿的美术教育应该追求工具论还是本质论呢?《指南》中关于艺术领域的一段描述值得我们思考:

 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,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。幼儿稚嫩的笔触、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,成人应对幼儿特有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,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,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“完美”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,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。

  尽管在幼儿美术教育领域,工具论与本质论间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论,但结合《指南》中提出的要求,小编认为还是工具论更适合幼儿园,原因有二:

  ◇受年龄限制,幼儿无法将学到的美术技法迁移到之后的创作中。

  ◇技法的教学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。

  再说了,美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一件事,对于尚在发展的幼儿来说,何必揪着结果不放呢~

  不过,对于更大年龄的孩子来说,美术技法的学习就很必要了,我们这里讨论的仅仅是针对3~6岁幼儿的情况。

  当然,比起过程,教技法对老师来说肯定更简单,那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呢?别急,我们一起来看看:

  幼儿美术教育究竟该怎么做?

  其实,是很简单的三步:感受欣赏—自由表达—交流。

  1.感受欣赏

  感受欣赏是幼儿创作的基础,因为只有对某样东西产生情感(喜爱、厌恶、好奇、恐惧等),幼儿才愿意、才想要去表达出来。在感受欣赏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,才是有细节的、有灵性的。

  欣赏的对象一般来说包括实物、照片、玩具、大师的艺术作品等,但记得不要将示范画作为欣赏对象,这样只会限制孩子的发挥。

  例如一个画狗的活动,老师可以让幼儿欣赏狗的照片、狗的玩具、关于狗的艺术作品、影视作品,再带领着幼儿回忆整个关于狗的探索过程, 后再让幼儿进行创作,这样画出的狗才会是有细节的,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。

  2.自由创作

  充分的欣赏之后,就该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作了。可以是给他们画笔自由发挥,也可以是利用一些有创意有趣的方法。我们不求幼儿记住怎么画、记住怎么使用材料,只要能感受这个过程,对美术产生兴趣就好。

  然而,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,想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,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幼儿愁眉苦脸地嚷着:“我不会画!”这时该怎么办呢?

  其实,这不是不会画,是不敢画。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艺术家,小时候会拿着一团纠缠在一起的黑线对妈妈说,这是一团噪音。而成人常常不理解幼儿的作品,敷衍地夸奖或干脆批评,打击得幼儿不敢随便画了。

  遇到这样的幼儿,老师要鼓励他的每一个微小的创作,就像绘本《点》里说的那样,哪怕孩子画了一个点,也要请他签上他的名字。

  3.交流

   后,别忘了要让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。其实,画对于幼儿来说,是他们的一种语言,借助画他们还有很多秘密想要告诉你。因此,记得安排一个交流的环节,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画,也能帮助其他幼儿理解同伴的作品。

  其实呀,幼儿美术教育真的没有那么复杂。幼儿画得像不像又有什么关系呢,幼儿时期让他们爱上画画 重要,技巧什么的,留到未来就好啦!